石磨,
作为一种碾磨食材的传统器具,
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。济南市章丘区的刁镇,
是一代儒商孟洛川的故乡,
也是重点文保单位小荆山文化遗址的所在地。
在这样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,
流传着一代工匠宁纪贞家族五代人制作石磨的非遗故事。
石磨磨豆浆制作豆腐的传统习俗画。
现在,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注重原生态。在吃过多年由机器加工的精面细粉后,近几年,原生态的石磨面粉又重新走进大家的厨房,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。宁家作为当地的石磨技艺生产的商户,已经传承了100多年的历史。从开始手工制作的作坊,慢慢发展成现在的石磨生产企业。其石磨手工制作技艺入选了第七批章丘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为孟洛川家维修石磨
宁纪贞一炮打响
现在的宁家石磨传承人叫宁现林,若问起刁镇宁家石磨的渊源,要从他的老爷爷宁纪贞说起。老辈流传下来一个说法,宁纪贞自幼聪明好学、乖巧伶俐,13岁就被送入旧军孟氏庄园做杂工。有,孟府的石磨出现故障,磨面颜色发黑、粗细不一,府中的老管家就召集众人寻求办法解决,大家都摇头而去。这时,年轻的宁纪贞径直走进磨坊,掀开磨膛,很快就把石磨修好了,石磨再一转动,出来的细面很顺流地流出。
这么一次临机出手,让宁纪贞在孟府出了名。随后,宁纪贞升任孟府粮仓管事及磨坊主管。从此,石磨宁成为民国初期刁镇区域内的传说人物。
后来,孟洛川派宁纪贞到上海商号协助打理生意,宁纪贞的儿子宁绍玉就接任了孟氏庄园的磨坊主管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宁绍玉接手后,并没有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度日,他开始琢磨优化石磨的生产工艺,尽力把石磨制作精细化。受家庭影响,宁绍玉的儿子宁象华,从小也跟着父亲学习研究石磨的传统手工制作,并逐步提高了制作石磨的质量和工艺,宁家石磨在业内的名声越来越大。
到了1980年,宁象华之子宁现林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制作石磨的家庭作坊,并将自己所学的木工技艺用于石磨原理,大胆将传统的磨齿角度、纹理、磨膛间隙进行了重要改进,开发出绿色、环保、节能、高效,四位一体的新型食品加工机械——电动石磨,还成立了刁镇现林石磨机械厂,实现了从石磨作坊向正规化企业的转变。
“我们家做这个石磨已经100多年了。从我的老爷爷那时候就做,到我爷爷、我父亲都做石磨。”6月4日,在刁镇的石磨生产厂区,非遗传承人宁现林介绍说,以前是手工作坊,规模比较小,都是一锤一鐕的凿着干。现在,有些加工用上了机械,产量比较大了,但核心的工艺还是必须按照传统工艺去做。
打磨膛、敲磨轮,机器是现代的,但工人沿袭的匠心却是从老一辈的手艺人就传下来的。
宁家石磨已畅销到全国
还远销东南亚和欧美
现在,在企业负责日常销售的是宁现林的女儿宁庆红和女婿冯雷。他们二人在外求学归来进入石磨厂,打破传统销售模式,采用网络电商推广石磨手工制作技艺,使这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一下子得到广泛认可。
宁家石磨很快畅销到全国,并远销到东南亚、欧美等地。每年大约销量2000盘石磨。
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和改进创新,现在的石磨手工制作技艺已规范形成了选料、整平、制圆、石磨开眼、分方开齿、磨开龙门、下磨做磨膛、两磨合体试沙研磨、剁斧精开细齿、调试、检验十道专业的制作工序。
石磨的核心技术在于手工打造石磨的磨齿和磨膛。
“我们做的石磨,上盘直径更大的有1.2米,最小的20厘米。根据不同用途,大小不一,磨面粉、磨香油、磨豆浆都行。” 冯雷介绍说,做磨的原材料来源于日照五莲采石区的砂岩。这里的砂岩石具有隔音、吸潮、抗破损、户外不风化、水中不溶化、不长青苔、易清理等特点,而且是一种无光污染、无辐射的优质天然石材,对人体无放射性伤害。
他透露说,石磨的核心技术在于手工打造石磨的磨齿和磨膛,就像章丘铁锅一样,加工好一盘石磨的磨齿也要几万锤。磨齿的线条粗细,排列顺序和角度等,要合理安排,根据加工物品的不同而不同。
冯雷说,现在根据客户需求,他们也可以制作电动机械和手工石磨相结合的新产品。这样的产品,既保持了石磨和粮食作物研磨的原生态效果,又提高了加工效率,很受一些大客户欢迎。冯雷表示,他们的石磨制作技艺正在申报济南市级非遗项目,不论怎么创新,一些石磨加工制作的传统手工技艺不能丢弃。